中国职业联赛高度依赖外籍球员,这种状况自甲A时期就已显现,在更名为中超之后依然如此,无论经历过“金元时代”还是当下的“后金元时代”,都未曾改变。亚洲冠军联赛的情况也类似,其竞技水平几乎完全由外援决定。尽管优秀外援的加入不必然带来成功,但若想获得优异表现,引进出色的外籍选手却是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新赛季的中国足球顶级联赛,最显著的不同或许体现在外援使用规则的调整上,现在每支球队可以派上五名外国球员参加比赛。虽然整个赛事刚刚开始,第一轮的较量中,拥有五名外援的球队在场上表现确实产生了一些有利的影响。这可能也是今年参赛的十六支队伍在新赛季都计划把五个外援名额全部用完的原因。当然,由于各俱乐部当前的经济状况,与过去相比,新赛季引进的外籍球员在水平与实力上都有所减弱。
外援政策刺激市场
新赛季中超联赛的16家俱乐部一共登记了80名外援,实际参赛的有79人,其中山东泰山新来的巴西前锋泽卡因为受伤没能报名,而已经归化入籍的德尔加多虽然以外援身份注册,但现在可以代表国家队比赛了。与2023年开赛的73名外援相比,这个赛季外援数量稍微多了些。不过这种增长很可能是因为中超推行了“注6报5上5”的新外援政策。上赛季,有四支队伍仅登记了四位外援,还有一支队伍只登记了两位外援,这主要是出于经济因素的考量,毕竟如果登记满额,必定会有一个人无法获得上场机会,这对那些资金状况不佳的俱乐部来说,无疑是一种损耗。从本赛季起,允许五名外援同时参与比赛,这也迫使各俱乐部必须做好充分的应对准备。
2024赛季开始时,参赛的16支球队一共引进了80名外籍球员,这个数字比2022赛季初18支球队引进的62名外援有了显著提升。可以说,自从上赛季中超联赛完全恢复运行以来,本赛季整体上呈现出更加稳定的态势。在追求稳定的同时,各支球队也表现出一定的信心,认为中超联赛正逐步走向好转。正是由于这种心态,各队才会努力争取使用完所有的外援名额。
当然,在引入外援时,不得不说,国人天生的“对比心态”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许多外援水平不高的情况。至少在联赛初期,新来的外援登场后,他们的表现常常比本土球员还要差,显得像是凑数的。这种“还不如让本土的年轻球员去实战、去拼搏”的想法,一直萦绕在耳边。许多俱乐部认为,由于其他球队的外援名额均已饱和,他们担心自己只有四名或三名外援会在比赛中处于劣势,因此在转会期临近结束时,至少要先引进外援。在这种心态的促使下,外援质量不高也就变得十分普遍。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俱乐部财务状况的限制,今年在外籍球员转会市场上确实显现出一些主动行为。比如,对于那些合同尚未到期的球员,只要存在购买意向,就会迅速进行出售。这样做一方面能够换取部分外汇,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能够节省庞大的薪资支出。过去两三个赛季期间,类似的情况变得越来越普遍。武汉三镇的情况最为突出,早些时候引进的马尔康、斯坦丘、戴维森等球员都已转会离开,这些操作都是通过有偿方式完成的,这样就避免了俱乐部在球员引进上的投入全部付诸东流,因此,从2022赛季起,中超俱乐部在国际球员交易中出现了资金结余,这背后的原因正是如此。
过去,众多俱乐部热衷于投入重金,同时“中间商”从中操纵,导致常常以高价签下所谓的知名外援,合同结束后便将其解约,而获利最丰的始终是那些“中间商”。现在,各俱乐部大幅削减开支,管理者也不再像从前那样盲目花费了。因此,俱乐部主管与指导层只能另寻途径,对于队中外籍球员,一旦有人看中便迅速脱手,目的是换取更多财力支持,这就是其中一种手段。在某种层面上,并非中国足球管理者不了解这些操作手法,而是为了利益可以不惜采取任何极端行为。这就造成了中国足球界的混乱局面持续不断。
引援渠道发生变化
新赛季注册外援总人数为80人,其中新增外援达到39人,这个数字几乎占据了外援总数的半壁江山,相比2023赛季的24人,增长幅度十分显著,这应该被视为新赛季取消外援出场人数限制后产生的正面影响。此外,今年中超联赛外援的“身价之最”就是泰山的巴西前锋泽卡,他的转会费达到了185万欧元,这个数字是2023赛季三镇队从葡萄牙租借的“身价之最”阿齐兹转会费的二倍,后者当时花费了90万欧元。
整体情况来看,外援表现不尽如人意。多数俱乐部引进的新球员,转会费或租借费都低于百万欧元标准。只有泽卡和克雷桑两位球员是例外。至于上海海港的奥斯卡,由于属于特定时期的签约对象,因此不纳入此次分析。
整体价位偏低,各俱乐部财力不足,因此,今年中超在征召外援的途径上,出现了显著调整。过去,中超各队主要从欧洲特别是西欧联赛中选拔优秀球员。然而,今年最突出的现象是众多外援来自西亚联赛,甚至是一些非顶尖的西亚联赛,此外,也有不少东欧小国联赛的球员加盟。早些时候,提及“东欧联赛”,通常是指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或是前南斯拉夫联盟的赛事,但现在,“东欧”的概念已经扩展到了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爱沙尼亚这些国家,就连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地区的联赛球员,也渐渐受到中国超级联赛的青睐。
例如,北京国安最近签约的非本地球员马马杜,曾在卡塔尔的穆埃瑟队踢球;上海海港新签下的防守中场尤萨,之前在卡塔尔的卡塔尔体育人队踢了半年,结果没过几个月就被卡塔尔体育队放弃;三镇新来的哥伦比亚外援达尼洛,以前在阿联酋的艾因队和卡塔尔阿赫利队都打过球。
长春亚泰队的罗西奇,此前曾在阿联酋的霍尔·法坎队踢球;南通支云队的安东尼,加盟之前是在沙特的海湾队(Al-)打球,而且那只是沙特国内的第二级别联赛队伍;深圳新鹏城吸纳的瑞典外援阿门特罗斯,之前也曾在沙特甲级队霍鲁德(Al-)踢过球。此外,阿门特罗斯在前往沙特联赛前,曾在阿联酋第二级别联赛的富查伊拉队( FC)踢过一个赛季。青岛西海岸新签约的巴西外援爱德华多,之前在沙特联赛的雷德(Al Raed)队踢球,而法国外援比乌奎尔,在上一个赛季则效力于沙特联赛的瓦赫达(Al-Wehda)队。由于沙特解除外援限制,众多队伍纷纷征召高水平外籍球员,这也迫使那些原本薪水尚可的本土球员不得不寻找新的发展机会,至于他们的实际表现,目前尚难评估。
此外,青岛海牛新购入的迭戈,在上一个赛季为新加坡狮城水手队踢球,这是中国足球顶级联赛首次从新加坡职业联赛引进外籍球员;来自黑山的米洛维奇,在先前一个赛季,是在乌兹别克斯坦的纳夫巴霍夫队参加比赛;青岛西海岸队的又一名外援哈罗扬,上一个赛季在哈萨克斯坦的联赛中比赛。
仅从出处分析,中超联赛的外籍球员水准显著下滑或许并不令人惊讶。诚然,诸如泰山队去年引进的帕托,他曾在印度尼西亚踢球,曾经让山东球迷心存疑虑,但至少在新赛季的首场比赛中,他攻入一球并送出两记助攻,多少还是显现出一些能力。然而,一旦来到国际级别的赛场,特别是在主场迎战横滨水手的亚冠赛事里,当克雷桑无法出场时,他完全无法胜任关键任务,教练崔康熙甚至将他换下场,把中后卫贾德松改到了前锋的位置,这充分显示了这个帕托有多糟糕!或许他最多只能在国产联赛中使用,但这也反映出当前中超联赛的水平。
有关像上赛季效力南通支云、本赛季转会三镇的罗马里奥,他在来华之前仅在泰国联赛参赛,但至少证明了自己具备出色的单打独斗技巧,其相关数据在2023赛季中超联赛中位列第一。倘若新签约的外籍球员能够达到帕托、罗马里奥这样的水准,那也算是一笔成功的引援,毕竟他们只需应对中超的比赛即可。
韩国挖角最佳捷径?
以前中超联赛费尽心思去韩日联赛吸引球员,但近些年球迷网,许多在中超踢过的外援转战日本联赛,甚至有J1、J2和J3联赛的最佳射手都曾是中超球员的情况出现。这些外援原本能力并不弱,但在“金元”时代背景下,由于名气不如大牌球员,因此不得不离开中超前往日本发展。此类情况屡见不鲜,以J2甲府风林队球员乌塔卡为例,他正代表该队参加2023-24赛季亚冠赛事。然而,由于当前的经济压力,中超各俱乐部在最近两三个赛季里,反而频繁从K联赛中招募外籍球员,可以说,源自K联赛的外籍球员,已是中超联赛中整体水平较高的外援群体。
根据相关数据,今年中超联赛有多名新加盟的外籍球员,其中成都蓉城从韩国光州队的球员莱切特来自荷兰,天津津门虎队引进的澳大利亚后卫格兰特在2021至2023年期间曾效力于韩国浦项制铁队,泰山的卡扎伊什维利与泽卡同样来自韩国K联赛,海港队最终租借的巴西前锋古斯塔沃也曾在全北现代队踢球。浦项制铁在中超联赛中吸引了不少球员,这在亚冠联赛小组赛中带来了显著优势,不过他们在淘汰赛第一轮输给了全北现代,这与中超的“挖角”行为有一定联系。另外,泽卡因为伤势,上半赛季无法参加比赛,这是一个比较遗憾的情况。
深圳新鹏城的蒂亚戈,外界传闻其资产高达500万欧元,然而,新赛季的首场比赛中,他并未发挥出应有的能力,也未能达到预期水准,表现令人失望。这位曾在美国职业大联盟踢球的球员,在美国的日子也不好过,最终不得不租借回巴西的甲级联赛巴拉纳队效力,但他在那里的表现不佳,16场比赛颗粒无收。如今,他加盟了深圳队,期望他能帮助球队成功保级,这种想法恐怕有些过于理想化了。